“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。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,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!”陳毅元帥將厚重的功勞簿記在了人民群眾身上。
  歷史的大道上,處處可見人民群眾這輛“小推車”。革命戰爭年代,“小推車”將星星火種推向了大江南北。據統計,僅淮海戰役期間,後方人民用“小推車”將300多萬噸彈葯物資、2.85億公斤糧食等及時運到了前線,用車輪碾出了一個戰爭奇跡。“最後一口糧做軍糧,最後一塊布做軍裝,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”,八百裡沂蒙的每一戶農家背後,都隱藏著一段動人故事。
 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,“小推車”推出了重新安排山河、築成“人工天河”的紅旗渠精神;推出了鑽透祁連山,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”的鐵人精神。在那摸著石頭過河的歲月,“小推車”推出了農村改革的“大包乾”,推出了鄉鎮企業、民營企業的春天,推出了經濟特區的騰飛奇跡。
  多少年來,無論多苦多難,人民群眾始終堅定地跟黨走。然而時下,有些黨員幹部卻抱怨:曾經一呼百應、召之即來的老百姓,變成了“老不信”“老冷漠”“老反對”。
  群眾為什麼“老不信”?因為在黨員幹部隊伍中,有的在政績上“放衛星”,荒山刷綠漆;有的當面承諾群眾馬上辦,轉臉“馬拉松”辦;有的左調研右調研,群眾意見卻“說了白說”。
  群眾為什麼“老冷漠”?因為在黨員幹部隊伍中,有的主觀主義嚴重,好心辦不成好事,健身設施生滿銹,農村書屋落滿灰,群眾被“趕上樓”;因為有的在結窮親上作秀,滿足於逢年過節給困難群眾送錢送物,缺乏細水長流的精神和真情的幫扶;有的把公章當“私章”,讓群眾磨破了嘴,跑斷了腿,等傷了心。
  群眾為什麼“老反對”?因為在黨員幹部隊伍中,有的面對上訪群眾,缺少一杯熱水的尊重、缺少一分鐘的耐心;有的“官官相助”,今天你幫我安排孩子就學就業,明天我幫你安排家人就醫;有的將中央的惠民政策在“最後一公里”上減了速、剎了車。
  其實,不是群眾變了,而是有些黨員幹部慢慢地忽視了“小推車”,丟掉了“小推車”。群眾心裡有桿秤,誰對他好他就對誰好。人心都是肉長的,只有總把群眾當親人,“小推車”才會堅定地跟黨走。
  群眾工作,不能總要求群眾聽話與付出,需要幹部自身理念以及工作方法的與時俱進。夏天的濟南,很多瓜農隨處擺攤,妨礙交通、影響市容,過去的辦法是城管到處追著趕。轉變理念後,濟南城管到郊區瞭解西瓜產量,到居委會確定可以賣瓜的地點,畫出“西瓜地圖”交給瓜農。從此,瓜農既可以安心賣瓜,城裡人也可以吃到新鮮西瓜。只有把立場向群眾轉一轉,多些換位思考,“小推車”才會堅定地跟黨走。
  轉變立場,需要有服務群眾的真心實意與實際行動。有些黨員幹部左晃右晃,就是不出實拳,把精力浪費在了謀人上、互相吹捧的“體內會議”上、新瓶裝舊酒的調研報告上,到頭來,身累心累,自己煩、群眾怨。只有少些“表演家”,多些“實幹家”,“小推車”才會堅定地跟黨走。
  身處改革的今天,我們需要更多的“小推車”。黨員幹部要通過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以“趕考”的心態,發揚優良作風,贏得群眾真心,不斷集聚前行的力量。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z89vztqp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